
评课发言稿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发言稿,发言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那要怎么写好发言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评课发言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评课发言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李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说课。
大致说来,李老师的说课有如下特点:
1、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品德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李老师拍摄学生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小片段,先发生小冲突、小矛盾;后两个同学化干戈为玉帛的情景。运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2,做一做和P50页练习十二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重难点: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关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只列式不计算。
(1)甲数是200,乙数是甲数的xx,乙数是多少?
(2)苹果有60箱,梨的箱数是苹果的xx,梨有多少箱?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xx,全班有44人,男生有多少人?xx过程要求:
①逐一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列式。
②说一说以上3道题的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
一个数(单位“1”)xx x xxx=xx具体量
(已知)xx x xxxxx(已知)(未知)
2、某校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7。
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生:(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xx;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xx;
(3)男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xx;
(4)女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xx;等等。
二、探索新知
1、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例2题目):某种清洁剂浓缩液和水按1:4的比可以配制成稀释液,如果配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各有多少毫升?
(1)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说一说1:4表示什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xx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水的体积是浓缩液的4倍;
②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xx1/4;
③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xx4/5;
(引导提问:稀释液是几份的数?“5”是怎样得出的?)
④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的xx1/5。
(3)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想怎样列算式表示?
①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师巡视辅导
②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xx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法是:
方法一: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追问:为什么要“÷(1+4)”?
方法二:稀释液的份数:1+4=5
浓缩液:500×xx=100(ml)
水:500×xx=400xx(ml)
答:略。
2、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像这种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3、问:在按比例分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4、看书回顾。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书的49页的例2。
三、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配”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
“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xx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好,已经完成的举个手?谁愿意带着你的本子到台前来介绍你的方法?”
师:这道题是分哪个量?(70棵树)
按什么比来分?按人数46人、44人、50人来分
师:他做得对吗?师:凭什么说做对了?(由学生说出检验方法)还有其他做法吗?你也来介绍一下。
2、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看,我们集体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一人只要说一种,就凑成了这么多种解题方法。其实,就算是“神七上天”那么伟大的事,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只要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六年级学生也一定会是最棒的。
四、拓展延伸
1、师:般情况下,1克的盐要搭配20克的水。问题是,“如果我现在要配制一杯210克的盐水,你能告诉我 ……此处隐藏18143个字……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下面就三年级白老师这三节课进行讲评:
1、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猴子下山”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导入新课,趣味性强。接着通过摸球游戏来验证“一定”“不可能”“可能”等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
2、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了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氛围,始终以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师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3、课中的律动,贴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不足之处:
1、讨论部分占用时间过多,对显而易见的问题不需要进行讨论,应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浓,不能自主的质疑、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这也是这几节课的共性问题,也是我们教者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评课发言稿145月26日,武平实验小学向大禾中心学校第二次捐赠仪式暨送教下乡观摩活动在大禾中心学校举行。实验小学继去年向我校捐赠学生餐桌椅之后,这次又向我校捐赠了价值3万7千多元的讲台、课桌椅,同时还不辞辛苦,为我们送上了精彩纷呈的6节示范课。其中练瑞英老师在五(1)班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听这么优秀的老师上课,上的又是这么美的一篇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花美、人美、课更美!
一是结构美。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是美学大师,连老师的这节课也把季先生的这一作品以很美的结构方式呈现给了大家。整节课思路清晰,线条简洁,从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开始,让学生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再引领他们认识了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到“人认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并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用一首小诗《给予》作为全课的结束,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之感。由“花美”到“人美”,由“读”到“写”,从整个教学设计的外在形态来看,呈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中体现出练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二是情境美。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两次赴德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异国风情。课堂上,练老师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把教材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如在课前互动时就让学生交流自己养花的体会,还在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练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练老师用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德国,带进了一个花的世界,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鲜花,还让他们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发了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真正体会到了“花美,人更美”的美好境界。
三是语言美。课堂上,练老师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文本声情并茂的范读,还是对文章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都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打动着学生的心灵,也打动着所有听课老师的心灵。而且,练老师不仅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传神,还努力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进文本,强化语感,从鲜活的语言实例出发,从具体的语境中领会语义。如对“花的脊梁”中“脊梁”一词的理解,老师亲切地摸着一位同学的后背的脊梁骨说:“这是人的“脊梁”,我们只能从他的后面看到。那么,在句子中,花的脊梁又指什么呢?”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花的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
人看的。又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练老师让他们进入德国人的角色,自己对他们进行采访“请问小姐,你家养花吗?”“你家呢?”??在交流互动当中,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进入了文本,理解了语义。同时,练老师不仅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还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表达。不但让他们积累教材中的优美词语、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当堂做到熟读成诵,还重视课外积累,如在学习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后,让学生积累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等描写花的词语。特别是与课文密切相联系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小练笔设计,既练习了表达,又升华了情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同时又体现出语言美与哲理美的相互交融。
当然,除了结构美,情境美,语言美,这节课还有太多的亮点,太多的美。如节奏美、生成美、板书美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我无法进行一一阐述。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原来语文课是可以上得这么美的!
感谢实小的练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一节语文课,感谢所有的这次送教的老师。你们辛苦了! (蓝兴启)
评课发言稿15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任雪莹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观察学生的,对学生的观察我首先找到了以下一个切入点:
1.参与程度
2.学生的地位。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情绪是否被学生的情绪所感染,教师教学方式、技巧等的是否会根据学生的课堂的反应的变化而变化。
3.学生情感。学生情感表现在回答问题和同学间的相处情况等方面。
4.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程度。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和所提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性,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5.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主要涉及这些方面:举手的次数,学习速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转注程度。
6.水平差异。
7.文化差异。教师应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
对学生不专注行为的观察:
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不专注的行为
1、 打瞌睡
2、 说废话
3、 干扰别人
4、 不参与
5、 等待
6、 个人需求
有了这几个方面我在观察的时候做到了学生学习和听课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当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读写小红马的话时,由于老师给的时间不充足,积极参与者只有5人,茫茫然着有5人,其余的人都看着老师的表情,不知道该说什么。当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同桌交流的时候,大部分进行认真交流,但是有的在说闲话,说笑话,其中有四人不参与,在玩耍。当老师在大屏幕上放出,在沙漠中,因为小骆驼的脚掌,所以,积极举手者3人,其余的学生也不知道是会还是不会。最后老师让学生讲本课的故事的时候,积极参与者只有3人,不参与者35人,玩的有15人。总之,从这节课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不容乐观,还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