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5-17 09:46:31
【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1

我将以《创新阅读体验,发展语文能力》为题,分以下六个步骤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进行说课。

一、立足单元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有“天鹅的葬礼”之说。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一咏三叹的表现手法,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是学生发展语文能力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它紧紧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单元主题,为学生提升人文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凭借。

二、着眼发展说目标

依据课标精神和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的教育理念,结合上述分析,我认为应重点达成下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

3、引领学生体会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思想情感。

其中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是教学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方法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然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体验感受和创新发展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是仍旧未脱离儿童的特点。因此我打算从兴趣入手,运用电教手段,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于读读、说说、写写的学习活动之中。

教学时,我着重采用了创设情境、美文朗读、读写结合等方法,以读书感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在读中丰富体验,在悟中发展能力。

四、创新高效说流程

面对语言美、感情美、意境美的好文章,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读为主线,强调写作指导”这一线索,构建一个阅读体验、感悟提升的三步教学流程,让学生充分历经一个语文学习与精神洗礼的创新发展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圣”

学生读课题后,首先欣赏一组图片,告诉学生:“同学们,这片土地指的是西雅图,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着广阔的沙滩,肥沃的耕地,终年积雪的山脉,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中到处有闪闪发光的松针,各种各样的昆虫,这里有蓝天和白云,青草和绿叶,翱翔的雄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圣洁的土地,把学生带进了美丽圣洁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从直观上感受西雅图“圣洁”的美,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通过个别读、教师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2、3、4自然段,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找出比喻、排比的句子读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已经产生了在读中悟情,读中悟法以及对阅读课文的期待。】

(二)升华情感,理解“神圣”。

1.我让学生自由朗读5-8自然段,看看印第安人对白人提出了哪些告诫。学生快速地总结出西雅图告诫白人要善待河水、保护空气和照管动物。我因利是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告诫白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学生接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管动物这三段,让学生一步步增强对印第安人眷恋土地的情感体会,一层层感悟“一咏三叹”表达方法的好处。

2.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想想假如你就是印第安人的孩子,请写下你心中的告诫吧,让学生仿照5、7、8三段课文的结构,进行仿写练习: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________,因为_________。

通过学生生动的描写,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西雅图不把所有的告诫都写进去呢?而只选择了这三个材料来写呢?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引导、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操作不但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拓展,同时也是启发学生对写文章选择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指导。】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在学生充分领悟土地神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配乐朗读《地球万岁》,将学生的兴致发挥到本堂课的一个最高点,

学完这一课,我设计了可由学生们自主选择的作业:

(1)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写一份环保倡议。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这样,在学习当中,将美读贯穿于三个教学环节。实施完毕之后,我的本堂课就轻松地完成了。

五、画龙点睛说板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比喻保护空气典型性

排比照管动物代表性

这个板书紧扣课文中心,清晰地展现了课文的重点,用警醒的红色,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六、总结回顾说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凭借,以创新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创新阅读体验,发展语文能力,做到了简单教语文,扎实求发展,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之美、增强人生体验的同时,学会了读书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滋养了人文精神,使“悟中得法,发展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得到了良好实践。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2课《心声》。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 ……此处隐藏16247个字……p>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六、说板书设计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

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鄣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 平静 涨水

《【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