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骆驼寻宝记》说课稿

时间:2023-05-16 20:26:56
《骆驼寻宝记》说课稿

《骆驼寻宝记》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骆驼寻宝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骆驼寻宝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童话。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这篇童话浅显易懂,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本文写作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以众多动物的无功而返衬托骆驼的百折不挠,以众多动物的心怀私念衬托骆驼的无私胸襟。二是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描写十分符合动物自身特点,适合学生借鉴模仿。

本文是初中阶段编排的第二个童话单元。又是本单元首篇课文,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所以既应注意与旧知的联系,又应注意对新知的提示。作为童话,应将发展学生想象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作为单元首篇课文,要在教学中渗透阅读童话的一般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⑴识记字词,把握这篇童话的内容。

⑵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的构思与组织材料上的巧妙。

⑶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塑造骆驼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问答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默读、速读法等。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学法

1、学生现状:初一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的能力。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①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体裁,自学生字词: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会领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说教学设计

主要教学程序如下:激趣导入—检查字词—整体感知—研读理解—拓展延伸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布鲁纳说: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童话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猜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让学生猜谜,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课堂,同时又让学生对骆驼的形象有大致的了解。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课文。

(二)检查字词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重视积累词语,培养语感。根据本文中有许多优美词语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学生字,积累词语。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排除障碍。

(三)初读感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疑问能激起学习欲望。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两个思考题,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进行圈点勾画,在思考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两个思考题是: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请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

2、骆驼寻到的是什么宝?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关于文章构思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此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恰当引导帮助学生理清结构。)

(四)研读理解课标中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此环节教学中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其他动物在寻宝路上表现怎样,作者是怎样写得?

(运用赛读的方式,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快速找到课文描写并分析,体会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写法。运用赛读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出示各种动物的照片、各种动物寻宝时的场面,为了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这一环节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童话的方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了基础,创设了在愉悦环境下学习童话的氛围。)

2、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开头却用了那么多篇幅写其他的动物?(学生发言交流,进一步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

3、骆驼寻宝历程历经了哪些艰难险阻?他是怎样闯过这些的?(这时要引领学生精读赏析课文,运用齐读、指名读等形式深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4、骆驼寻到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骆驼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以上设计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拓展延伸(1、2任选一题完成)

1、假如你是骆驼,在寻宝路上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150字左右的片段。< ……此处隐藏5332个字……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了,而是在文章的中间才出现,作者巧妙运用反衬的手法,用其他动物的自私和懒惰来突出骆驼的高贵品质。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鲜明、生动、准确,刻画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应该通过诵读来认真领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人格。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作者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写得很有时代特点,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童话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骆驼及各种动物的照片、沙漠的照片、各种动物寻宝时的场面)、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学法

1、学生现状:初一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的能力。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总之,我利用同学们对童话有极大兴趣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本文构思、组材奇巧,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合作——解疑——迁移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热烈、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板书:

其 它 动物:半途而废 不得宝

对 ↑ 衬

比 ↓ 托

骆 驼:坚持不懈 终得宝

七、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骆驼寻宝记》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