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研究》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摆研究》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摆研究》说课稿1说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摆的研究》
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实验探索法、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
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五节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对“时间”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人类历史上的计时工具(太阳钟、水钟等)的演变和制造原理有了初浅的了解与认识,而从《机械摆钟》一课开始,是对计时工具“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技能和对“机械摆钟”的初步认识,尤其是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用摆计时的钟。因此,本课的研究方法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能力方面还不是很强,所以,在本课的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仍将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
2.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说教学重难点:
小组合作研究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说教学准备:
秒表,摆,学生实验记录单,钩码,量角器,尺子,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摆。
2、观察实验 ,学生质疑。
二、大胆猜测
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实验探究
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实验,获得真实数据再分析。
1、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实验?
2、小组实验。
四、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
五、实际运用
通过两个生活实际问题,
1、老师有一个摆钟他的时间慢了,你能帮我把他调快点吗?
2、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让学生体会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摆研究》说课稿2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首先给出一个摆钟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与平时用的钟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不同,同时引出摆,并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初步认识摆
为了节省时间,在这里我自己做了一个摆,在做之前我先让学生认识了本节课所需的实验器材,然后做好摆给学生认识摆的各部分,同时教给学生数摆的次数以及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概念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认识摆。
(二)做摆、发现问题
学生动手做摆,比较摆,试着看10秒内所做的摆能摆多少次,从而质疑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摆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也就是给他们的营造了一个提问题的氛围,学生通过大胆地预测能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欲望,让他们的探究活动有据可依。
(三)实验验证
1、首先提出问题:
①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有关、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有关、摆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②以其中一个猜想为例,引导学生确定什么变量,什么常量,示范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实验。
2、其次实验和记录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因素是常量的不变。并且提醒学生要边做实验边进行记录,对于特别要注意的事项在大屏幕中给出。
3、汇报和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说说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后,接着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让学生总结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锺的轻重无关,与摆长的长短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
三、拓展延伸
拓展活动围绕本节课所突破的重难点进行,既体现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和摆角的大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同时也突出了要想改变摆的快慢,可通过摆线长短来调节,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四、生活摆的应用
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欲望。
五、小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回顾。
摆
板书:
摆锤重量无关
摆角大小无关
摆线长短有关越短越快
越长越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在这节课上,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场探究的过程,同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
本节课的亮点: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摆—学生做摆、比较摆—摆摆动一次,发现问题—实验验证—拓展延伸—总结。
本节课的不足:本节课我一共上了3次,每次总有不成功的地方,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学生的预判不够,在这节课上,有几个地方是操作的难点,
第一,学生在让摆摆起来时,有时会人为的加一把力,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
第二,学生在让摆摆起来时,有时会撞到铁架台,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等等。
(2)由于这是一节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而且做好的摆就在学生的身边,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发扬自己的优势,改掉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摆研究》说课稿3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一课。这课是在学生学习《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课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几 ……此处隐藏11433个字……续追问:(1)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b、师述:大家看记录表,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根2倍长的绳子,3倍的那一栏把它划掉。
c、学生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
d、数据反馈、汇报小结。(展示两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7分钟)
1、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回答作业本最下面的问题了吗?
我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 摆绳长度 )有关。
2、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P6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你觉得它们摆的快慢会怎样?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分别记30秒2次。)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四、小结
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研究》说课稿10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摆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己的实验,能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的因素是摆长。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需要反复的测量记录才行。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四、教具使用: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小螺帽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个简易的摆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单摆
2、教师:关于单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目标确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把课题板书完整)指明复述。
(二)、目标教学(探究新知)
1、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有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测,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实验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实验2:改变摆的角度大小实验。
实验3:改变摆绳长短的实验。
设计意图:从实验的准备到进行,到实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获得快乐,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实质所在。
(三)、目标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我家有一个摆钟,可与标准时间相比,总慢几分钟,你能否帮助修理修理,使它走时准确呢?
生:把摆长调短些。
2,前几天,我邻居为自己的小女儿做了个秋千,可她小女儿因为坐上秋千时秋千摆的太快而吓得大哭,你能帮忙改进一下这个秋千吗?
生:把秋千两边的绳子加长!
这一环节与开课的引入环节前呼后应。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让学生运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关于摆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好科学,就能时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四)、目标检测
1,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 )、与摆锤的轻重( )、与摆线的长短( )。摆线越长,摆速( );摆线越短,摆速( )。
(五)、 全课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总结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科学结论?(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系。)再一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其实,不论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会探究科学,运用科学,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老师这有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放学后自己试验,看有什么新发现。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摆长不是摆线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