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解决的是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介绍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构成成分的大小和电子的运动情况等。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着重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等。最后教材还资料的形式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地位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们确立了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题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很抽象,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研究原子的构成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过程,把原子的内部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重、难点能够得到很好地突破,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容量也得到相应地提高。
图表分析法,在进行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的及利用质子数和中子数来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时,采用了图表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找出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及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求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能力。
类比归纳分析法,在进行原子的体积、原子的质量及等方面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了类比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多感官协同学习法,我们初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思维个体。他们的注意力怎么才能关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使我们的课堂产生最高的效率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想通过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睁大双眼去看,竖起耳朵去听、去交流去用心感受。最终获取对他们有用的科学知识。
三、学法指导
为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抽象性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观看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和激动人心的爱国纪录片、形象的对比、活泼的交流与讨论形和丰富的图片等设计,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强化记忆。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总结归纳,增强记忆;
5、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核爆炸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期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题。
(二)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提出猜想,让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他们的猜想可能会很多,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思维并明确接下来的任务为研究"原子的结构".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有关原子的构成方面的设计
1、学生猜想并讨论:学生的猜想很多,教师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灵活的做出解释,并转入到下一步骤教学。
2、用课件播放原子构成的动画第一部分,并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子的结构。继续用课件播放用"α粒子轰击金箔"动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
3、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和交流讨论,与老师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1、 先用课件课件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由此想象原子的大小。通过观察和想象,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原子的体积非常的小,那么,原子的质量又该怎么衡量呢?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2、用课件展示: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并提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表达出原子的质量呢?"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71页的内容,
找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其表示出来。
3、以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为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动画,并注意介绍其单位的关系,帮助进一步理解。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计算碳、氧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课件展 ……此处隐藏12016个字……主题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按照品
生品社教学流程我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大环节:课前感知、课中体验、课后践行,现在我就这几个环节说一说对本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谈旅游,欣赏美景图片
(通过这几个活动让孩子对主题进行初步感知,获得初步的 认识,为课中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二)合作交流,体验生活
你喜欢的季节有那些美好的景物,同位前后位之间,说一说,讨论一下,看谁把自己喜欢的季节描绘的美。
让我们由衷的说一句:大自然真美!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一)、大自然的求救信
1、乱摘花草
2、乱扔垃圾
3、捉小鸟
4、垃圾扔水里
同学们真有爱心,老师相信有了你们的努力,大自然会永远美丽的。
(二)、环保公约
为了让更多的人爱护大自然,我们制定个环保公约吧!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为我们学校来自大自然的朋友们去
“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课堂外的学校、家庭、社会中,将课堂上初步获得的知识及时地去实践、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财富,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
根据活动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活动的主题,便于孩子整体把握教材,促进孩子对本主题内涵的领悟。
七、教学反思:
卡迪尔说:“我思故我在”人不能躺在感知的温床上,而要走在智慧的跑到上,们教师让做有思想的教师,让学生享受有思想的教育你,所以本主题活动后我就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发现:
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镁、溴、碘等众多的物质。硝酸作为含氮物质在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强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必要的。本节的教学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随着硝酸浓度的变化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也发生变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来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见的氧化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简明扼要地从解释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引入。
(二)硝酸的性质: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化学性质:重点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1)不稳定性
通过对比实验,设疑引导学生分析久置硝酸呈黄色的原因,得出硝酸的不稳定性的结论;由学生推导并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利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加以理解,“有降必有升”,贯穿辩证法的教学;同时提问硝酸如何保存?及时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性质决定保存”的规律。
(2)酸性的通性
让学生温故知新,利用已学知识,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举例说明硝酸的酸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强氧化性:重点是与金属的反应。
①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设疑】浓硫酸能与铜反应,那么浓、稀硝酸能否与铜反应呢?
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操作,改进实验装置,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分析实验现象,配合软件演示,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导化学反应方程式。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得出浓、稀硝酸在反应中均起到强氧化性和酸性的作用;同时继续设问:“比较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让学生深入讨论,通过比较浓、稀硝酸与铜反应时的激烈程度,得出结论: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硝酸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同时纠正学生用价态变化多少来判断浓、稀硝酸氧化性强弱的学习误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出硝酸与不活泼金属反应,浓硝酸被还原成NO2气体,稀硝酸被还原成NO气体,均没有H2生成。
设问过渡:“比铜活泼的金属能否与硝酸反应?”
引导学生类比浓硫酸的性质,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活泼金属能与硝酸反应,而且没有H2生成;同时强调:在常温下,铁、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加热时溶解。接着指出金、铂不能溶于硝酸,但能溶于王水;简单介绍王水的成分及巧记方法。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并进行辩证法的教育。
②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通过设疑:“浓硫酸与碳能反应,那么浓硝酸呢?”引导学生类比,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提问:“在反应中浓硝酸起什么作用?”同时指出其它非金属如S、P等也会与浓硝酸反应。
③让学生讨论硝酸能否与H2S、SO2、Br-、I-等还原性物质反应。教师小结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使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完整性,让学生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途径和方法。
④及时设置课堂练习进行反馈。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板书硝酸的化学性质,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多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