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今天我要说的是《游褒禅山记》复习,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要求是:1.正确认读基本篇目的字音,读清句读。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关于教材
<>第二册教材中的第三单元,单元训练重点就是读清句读,了解文言句式的知识,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关于学情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而这节课又是复习课,对于一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可略说,而对于平时的易错的要重点说,要说透。对于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传授学生记忆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用法,古今词义的区别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虚词“其”的用法。
2.通过合作讨论、课文叙议结合的特点,理解叙述与议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难点:理解《游褒禅山记》所阐述的道理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比较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教学中,通过回顾初中的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加深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讨论法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可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本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笔练习,重点巩固,当堂“消化”。
(二)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词类活用,句子的翻译
2、迁移法、归纳法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提问法
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四、说教学程序
以复习初中所学两篇游记的文体知识导入,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课件展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音,字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结构,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知识点的掌握还需要一定练习来巩固,我布置了《单招零距离》P86-P88的练习
六、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节:山名考证
记叙山—院—碑
2节:游华山洞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幽深、罕至
3节:游洞心得
议论
4节:观碑心得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游褒禅山记》是职高语文第三册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 ……此处隐藏15608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良好的引导,就不能简单地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启发铺垫,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讨论中逐渐明了,并且最终由学生之口讲出来。露滋苗始发,渠成水自流。所以,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铺垫。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凭借到位的铺垫,把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体悟出来,自己总结出来。
所以本节课以诵读法和引导法为主,合作讨论法、点拨法、串讲法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形象导入,激发热情
二、反复诵读,全面把握
(一)一读正字音
(二)二读通文意
(三)三读抓关键
(四)四读探(叹)中心
三、知人论世,主旨探究
四、课堂延伸,升华主旨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0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
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学习状态。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阅读的初步障碍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课文1、2段
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
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论文。
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
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三、反馈巩固
1、归纳写法。
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
3、指导背诵3、4段。
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迁移
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