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学位开题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硕士学位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硕士学位开题报告1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领域,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生产力的进步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是近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经济增长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20xx年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经济增长更是成为了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根据经济学家们对推动经济的增长的因素进行的大量研究,归纳起来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市场机制的力量,依靠“看不见的手”进行内在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力量,依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外在的促进经济的增长。
政府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弥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使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最优配置。税收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不仅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手段,更是国家调控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工具。税收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它同国民收入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税收是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起着调节器的作用。
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情况,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税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对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从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重视。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收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在1994年至20xx年这十五年间,税收收入增加了10.4倍,而同期的GDP总量只增加了5.5倍。税收收入十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9.1%,而同期GDP年平均增长仅为14.47%。20xx年全国税收收入高达77390亿元,较20xx年增长20.8%,增速明显快于GDP的增长。连续多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出现了超经济增长现象,并且居高不下。如何认识和评价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怎样看待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成为税收理论界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到底呈现怎样的关系?当前税收的过快增长是否对经济发展不利?如何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税制内部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各自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实施税制内部结构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协调?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税收来源于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是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杠杆,合理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准确界定一定时期宏观税负,使其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税制以来税收超GDP增长的怪现象引起了人们关于宏观税负是否过重的思考,而20xx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境更是将这一问题的讨论推向高潮。因此研究当前的宏观税负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紧迫。
从税制结构上来看,结构性减税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要方针,如何进行结构性减税,如何合理的去改革商品税类、所得税类以及财产税类来达到对经济的冲击程度最小和正效应最大,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部分的学者、专家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对税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如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去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见也成为很有价值的一块研究领域。
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到底呈现怎样的关系?当前税收的过快增长是否对经济发展不利?如何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税制内部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各自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实施税制内部结构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协调?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点和主要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税收收入及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合理宏观税负的确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针对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孙峥嵘、马颖(20xx)则在分析GDP中投资形成增加值以及累进税制变化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经济与税收依存度近年显著增强的结论并预测未来经济与税收的关系将愈加密切。毛翠英,杨抚生(20xx)运用回归数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94—20xx年后的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994年以来,从总体来看,我国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高度相关;从增量分析,两者相关系较低。马拴友(20xx)对我国1979—1999年的有关数据,进行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影响,它对GDP的绝对影响为税收每增加1000元,GDP大约减少2300元。同期他又采用边际税率概念表示的税负,利用1994—1998年的统计资料,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区域经济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边际税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郭庆旺(20xx)则从地区差异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根据我国1995—20xx年的统计资料,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引入边际宏观税率,对我国各地区税收收入增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税收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将抑制经济增长。从全国整上看,边际宏观税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降低0.027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对我国东、中、西三地区进行分析获知,税收增长对不发达地区的经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高于发达地区。
与马拴友观点不同的是,刘普照(20xx)对我国1985—20xx年的有关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我国宏观税负变动趋势及其与经济增长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税收收入、政府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的结论。
第二,对于当前的宏观
建设部颁布的《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xx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xx年争取年全国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左右。对于建筑钢结构行业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同时,钢结构产品在我国已经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钢结构产需的急剧增加,行业的主导品牌已经形成,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钢结构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20xx年,我国钢结构行业用钢将已达到全国钢产量10%。从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全国钢结构企业达到3000多家,20xx年,全国钢结构市场规模达到3767.25亿元,20xx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达4500亿元左右。东北地区的钢结构企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如吉林省的钢结构企业已从原来的几十家发展到如今的500多家。东北地区钢结构行 ……此处隐藏23479个字……间在5—7分钟之间,自己制作并播放powerpoint演示文稿,陈述论文开题报告。
6、开题报告结束后,由开题专家组宣布开题报告结果。
7、开题通过后,请同学们认真准备资料,主动与导师联系,按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MBA硕士学位论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要: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
关键词:荒漠化 人退沙退移民
中国治理沙漠化的进程,今年卸去了几多沉重增添了几分亮色: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50多年来“治理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终于出现了首次逆转。
今天之所以能够从“治理赶不上破坏”过渡到“治理超过破坏”,应归功于治沙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即从“向沙漠进军”转为与荒漠和平共处,从“人进沙退”转为“人退沙退”。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即“向沙漠进军”。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外,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象的强大。
人口增长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据记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1万人,净增加近3.5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迅速增加,从160万头增加到2300万头,净增加14倍多。
当前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已有近70%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如果牲口数量少,造成的破坏还能够天然弥补,但到处在放牧,草原就被压制,生长不起来了。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既然“人退”有利于“沙退”或至少“沙止”,怎样做才最有效?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采取的“围封转移”或“转移发展”战略,都是有利于天然草场恢复的。但是,转移出去的人怎么安置?在新的土地上会不会造成新的破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我们理解的“人退”不一定要搞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而是将国家进行生态治理的费用补贴他们,利用资金、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牲畜数量或休牧3—5年,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凭借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只要土壤不继续损失,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就能够“安家落户”,并自然繁衍。
在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治理中,提出了一种“以地养地”模式,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力实现退化草地的恢复。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比100。这是由于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30—100斤/亩(鲜重,下同),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6000斤/亩以上。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建立在有水肥保证的集约化土地不会退化,内地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在草原区,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护好土壤不被风吹走。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当然“转移”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但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故土难离”,“生态移民”能否有效尚需认真研究。相反,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费用集中在1%的土地上,集中在社区居民上,帮助他们形成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种草、养草、收获、储藏、运输、舍饲、产奶、产肉、再运输、城市人群消费,并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畜牧业和订单畜牧业,牧民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用不着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目前在广大的农耕地区,现行的政策是:退耕还林有钱,可以管5年;而还草的钱则很少,且只管两年。这样有的地方领导就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也搞造林以得到国家的生态治理费用。这种政策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加速草场退化。应当通过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国大部分生产力较低的沙漠、沙地、草地地区,它们的生态价值可能远大于它们的直接利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算一笔账,即直接利用收到的经济价值与破坏了以后的治理费用,哪个更大。
我国有草地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内蒙古草地90%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加剧了沙尘暴,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土壤损失,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在林业上,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际上,“天然草原保护工程”、“退牧(耕)还草工程”同样意义重大。
甘肃省民勤县的沙漠化现象现在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就做了6次批示,今年暑期我回到家乡——民勤,那里的人们仍在砍伐自己周围的树木,在我家附近这种现象就十分严重,我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这里不长树,还不如把地誊出来种庄稼好;我问这里为什么不长树,他们的回答也很简单——水质不行了。民勤县委书记陈德兴书记多次提到,当前我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水资源供需情况看,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的根本制约因素。从荒漠化防治情况看,全县生态环境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治理,在个别地段有所好转,但整体恶化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流沙大举内侵,在绿洲最北部已经握手,荒漠化还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矛盾。从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情况看,巨大的人口压力已经使民勤绿洲早已不堪重负,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步。全县上下必须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人退沙退”的基本理念,科学确定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人退沙退”,就是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民勤为目标,通过人们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和影响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大自然以自我修复和演进的空间,并通过“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梯次构建保护绿洲的生态屏障,在不断增强生态涵容更新能力的前提下,维护民勤绿洲永续生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