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3 18:18:19
《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教学反思1

在美术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整个活动的效果。材料作为美术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单纯地让孩子们在纸上用水彩笔、油画棒涂色绘画,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而一些长时间反复使用的作画工具,常会使他们感到疲惫和枯燥,《指南》中也要求我们,要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因而选择一些特殊的美术操作材料是迫切需要的,它将会使幼儿产生浓烈的创作兴趣。

一、课后反思

中华瓦片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新诞生出来的新品种、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中国城乡旧时普遍使用的覆盖屋顶的瓦片作为绘画的载体。既可以在它的凹凸两面中的任何一面上作画,也可以两面都作画。此次活动就是利用我们家乡老街上特有的材料瓦片,结合具有民族特色的脸谱为主题,进行水粉画的创作活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美术创作活动的多样性,激发孩子们对美术创作活动的兴趣,同时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呢?在活动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景促情,激发兴趣

活动开始,我便利用PPT,带领孩子们进入了我们美丽的古镇——新埭,有小桥、流水、矮矮的老房子,使孩子们感受到了与城市不同的古韵之美。随后我又让孩子们观察老房子顶上密密麻麻的铺着的是什么呢?瓦除了帮房子挡风遮雨以外,还能干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活动充满了兴趣。在看看、想想、说说中逐步把孩子们带到了瓦片画的创作中。

2、视听结合,提升绘画技能

在孩子们动手创作前,我利用PPT把绘画脸谱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了展示与讲解实践证明,这种难点前置的方法,不但使孩子们有效的掌握了绘画步骤,了解了材料的运用方法,从而使孩子们在脸谱轮廓的绘制时更有把握,运用材料更得心应手。

3、全面评价,增强幼儿自信

美术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品呈现作全面的评价。活动中,我不仅会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而且对其参与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还会采用幼儿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对作品的全面评价。当然,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制作和学习的我就会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创作的自信心。

活动中发现:在评价作品时,最重要的是要用幼儿的眼光来评价作品,鼓励幼儿的创作水准,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创作的自信心,而且也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

二、点滴思考

1、在讲解脸谱的绘画步骤和工具时,是否可以让孩子们跟着老师进行握笔姿势的学习。孩子们毕竟是第一次画水粉,第一次握水粉笔,只是老师在前面展示握笔姿势,不让孩子们及时尝试,在绘画时,很多孩子还是非常紧张,握笔姿势不够正确。

2、活动中,我总是考虑到让孩子们感受创作瓦片画的乐趣,却忽视了孩子们的艺术要求,作品不够精美。以后在瓦片画的创作中,要逐渐提升作品的精美度。

瓦片画的创作,使孩子们又得到了一次传统艺术的熏陶。也唤醒了他们随时发现和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美”,激发了爱家乡的情感。让我们共同把孩子的目光引向自然,引向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去发现、欣赏和创造美。

《画》教学反思2

首先,向学生介绍花鸟画的题材。因为中国画家喜爱表现自然界的事物,使花鸟画题材十分广泛,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致于农家蔬菜瓜果无不入画。

其次,师生共同欣赏课本和课外的花鸟画名作。如宋代的张舜咨的《鹰桧图》,无名氏所作的《出水芙蓉》,崔白的《寒雀图》,现代喻继高的《鸳鸯戏水》为工笔画,其特点是工细、端庄、文静;写意花鸟画名作如王震的《桃花飞燕》、现代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关山月的《红梅》、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与《祖国万岁》、李苦禅的《鹰》,其特点是简练概括,让学生体会中国花鸟画笔墨趣味,给学生以初步形象。

再次是花鸟画的临摹。因为中国花鸟画历史悠久,历代名家辈出,技法日臻完美,有许多基本技法可供临摹。临摹名作是学习花鸟画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临摹名作的构图、造形,又可以学习用笔、用墨、用色来丰富自己。假如失去了临摹名作这一关,就失去了花鸟画发展的基础,会使花鸟画变得虚无,无所适从。因为笔墨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示范何为中锋,何为侧锋,示范如何墨分五色以及一些破墨法或者破色法。前人有“墨分五彩”之说,意思是墨有浓淡变化,墨的浓淡取决定于水分的多少,水多墨淡,水少墨浓,并告知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慢慢地去体会。

第四是花鸟画的立意。中国花鸟画十分讲究意境美,因为意境美可以抒发画家的主观感受,表现一种潜在精神,或托物言志,或托物喻情。如画荷花,表达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画竹子,体现高风亮节;画梅花,表现清风傲骨;画菊花,以示淡泊言志;画藤花蜜蜂,会感到春意无限;画油菜花燕子想及春天的田野;画青蛙跳跃,体会其充满情趣;画游鱼戏水,让人怡然自乐;画蔬菜瓜果,回味农家乡土气息清新扑人;画雄鹰展翅,体味人生理想等等不一而足。在教材中,如欣赏和临摹王震的《桃花飞燕》时,教师可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以及吴昌硕的题画诗:“小溪深处阿谁家,人面桃花水面霞,细语喃喃听不得,隔窗妒煞碧桃花”。同时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播放作品让学生感觉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再如体会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此为著名作家老舍出题请齐白石先生作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为清代一诗人的名句,齐白石不愧为一代花鸟画大师,他没有按照一般画家的想象画出一群青蛙争鸣于山泉之中,而是画了几只蝌蚪随着山泉汩汩流出,让人体会到蛙声无边,春意无限,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在无垠的旷野中有无数的青蛙,有流不尽的山泉,可谓不落寻常窠臼,别出心裁地画出意境美。

第五是体验生活、注重写生。写生是依照具体的物象来描绘,是解决作品“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的问题”,是从观察生活中解决如何表现生活的问题,也是学习花鸟画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画是有写生传统的,古人所谓“应物象形”就是面对实物的写生方法。历来有成就的花鸟画家都十分重视写生的,宋代著名画家赵昌、易元吉就是至今传诵的写生高手,据说:“赵画花,每晨露下时,绕栏谛玩,手中调色彩写之,自号写生赵昌;易机灵深敏,花鸟精长,尝于舍后疏凿池沼,间以花石丛花,疏篁折苇,多蓄水其间,每穴窗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恣笔墨之妙。”故赵、易画作流传至今,彪炳千古。一个画 ……此处隐藏9979个字……上去的,没想到大都数的幼儿都跟着我这样画了几条竖线。教师的示范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自己在上课方面还是很“嫩”的,我相信在以后不断的锻炼中,自己会学到得更多,也会进步得更快。

《画》教学反思12

我讲的是第一册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教学。《画》这首诗是一个谜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利用谜语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当我说完课文,孩子一下子都说出了“画”,似乎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我们进入了课文。其一,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知道题目与诗句的关系。其二,识字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其中“远”、“近”、“还”都是走之儿的,所以我进行了归类教学,“远”、“近”还是一组反义词,在识字时进行了教学,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识字方法不断地渗透,并进行归类,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反义词教学也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找朋友。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气氛。

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不论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2.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因为担心让学生自己组词浪费时间,而不能完成后面安排的写字教学,故而直接让学生读卡片上的词语,没能听听孩子们的的发言,就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

《画》教学反思13

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根据三个维度和《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其中,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能说清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难点。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起来更容易主动参与,积极学习。所以,我充分运用语文书上的彩图,利用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画面很快吸引住学生,体现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采用激励式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即学习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二、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要进行口语交际,首先就要明确要求。但一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是从模仿老师开始进行口语交际的。所以,我首先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合作者,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画,并随机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这样就让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引导台上台下的孩子进行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我紧接着就请了两位小画家再来介绍自己的画。因为有了老师的示范,他们开始有目的性地进行着口语交际。这时候,我主动站在台上的孩子旁边,有针对性地帮助全体学生继续围绕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有问有答,为下面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激情促说,双向互动

老师的激励,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还想上台介绍。我顺势推出安排的小组内互相讲、互相评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互动起来,要求小朋友们先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内的伙伴们,同时,如果别人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问题,小画家要一一解答。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际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从而达到本课“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目的。我还请每个小组自行选一名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让每个孩子小组内充分说的基础上,请每组的代表上台来介绍自己的画,同时,他们还要解答班上其他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这样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极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安排学生自由地看看别人的画、评评别人的画,就是鼓励孩子扩大口语交际范围,让他们的自主性更强。

《画》教学反思14

“你说我画”是主题活动“我对你说”背景下的一次美术活动。主要是让小朋友能认真听完别人说话,听清指令,根据同伴的描述判断物品名称及样子,再用笔画出物品的明显特征。

在这个活动里,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为幼儿提供了多种物品的图片,让幼儿在第一次“你说我画”中,看着图片,有东西说,说得更多,说得更好。

第二、为幼儿选择的物品尽量简单一点,特征明显一点,这样可以让说的幼儿好说一点,能说到点子上;让画的幼儿画起来容易一点,画得好一点。使幼儿在第一次“你说我画”中,取得好成绩,让他们充满自信,喜欢上“你说我画”的艺术活动。

第三、在最后环节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出来,让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画》教学反思15

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