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6 22:34:1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5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

9月13日 星期一 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

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20xx年9月14日 星期二 晴转雨 (受台风影响)《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20xx年9月15日 星期三 阴转晴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鸟很少,因此学生对灰椋鸟认识不够。而且本课上得有点匆忙,学生没有预习就开始上了,导致学生在课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现象白描]

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介绍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个学生的阿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让她介绍徐秀娟的事迹,学生听得很投入。)然后学生自学并交流自学感受:

师:同学们,在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

正当学生大谈自己的不解之处时,突然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写得是矛盾的。

师:哦?

生:课文前面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却说“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说灰椋鸟是灰灰的,而后面却说灰椋鸟是金红色的。

(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教这一课时的情景:

学生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可是我当时因为自己心中没数,竟当场楞在那,并且一时间还和学生有同感呢!还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材,还说:教材有点时候是会出现错误的!课后还饶有趣味地和同事谈起这件事,结果同事却反对我的看法,她说:你自己再读读课文哦!这半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低下了头,又重新认真读起 ……此处隐藏9841个字……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梅姓同学高高举起手,我请他朗诵:“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这里,我想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说,这让吴老师情不自禁想起来我国的一位爱国诗人说的一句话,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陆游的这首《示儿》是本单元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这一引用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感悟古诗也是有帮助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4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即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及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这是备课时我看到的一段有关肖邦的资料,当时我被那些数字吸引着,立即从网上搜索他的作品来听。真的,各种风格的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抒情风格的钢琴曲,舒缓的乐曲让人沉醉。我不是一个音乐细胞很好的人,因此个人的喜好左右着欣赏水平。

在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有过很多的感动。感动于肖邦对祖国那强烈的爱,惊诧于他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深入每一个细胞的爱国之情。读了好几遍课文,每当读到他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时,我都会停滞不前,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境,将那画面定格细细品味,不止一次地想用一段他的乐曲来映衬当时情境。试着选了几段,配了自己的读书,却发现不如没有。因为弥留之际的肖邦对姐姐是“喃喃地说”,那是一种低到几乎没有的声音,用任何底乐都显得有些多余,不如让学生闭目轻读体会吧。

学完课文布置学生去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第三课时的时候有学生对我说肖邦和这三位一样爱国爱得很深,至死不渝,但很无奈,都有深深的遗憾。至此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结束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送行”这段文字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理解的基础上熟读、领悟、背诵。背诵这段文字,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而且,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是读中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二是音画激情。教学时,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3

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可见其在文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肖邦与老师、同学告别的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为理解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其不舍离开祖国的内心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我仍然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联系文章前面的内容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肖邦的爱国情感,之所以爱国,他才会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