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02 07:38: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首先,我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绕绳法和滚动法,然后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操场、水池等物体,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另外,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再一个就是对学生不够了解,师生互动不是很流畅,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习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习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 ……此处隐藏13157个字……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

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完成“百数表”,然后从“百数表”里寻找规律,通过整理,观察,对比之后,复习数数,写数,有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在表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一整理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从认数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100以内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38页,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

接下来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在数目表中找数。提问:与9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多少?从7数到12数了多少个数等题。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主动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本节课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我从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入手,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把整数、小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更好地梳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数的基本性质、整数的商不变规律的本质联系都是:表面数据变化了而数的大小却不变。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法算式改为分数,分子、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怎么样?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了而分数的大小不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而且学生从知识的联系中感悟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还能自己给这样的规律起名。

二、让学生从除法商不变的规律中猜想分数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在验证猜想时学生兴趣较高,但学生的数学语言不规范。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考很精彩。

三、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顺着教师的指引的路很快就能得到本课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后感觉,应该更大程度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变化规律更合理。教师适时的肯定学生的做法的正确性,不要很快说出其中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其中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的思维继续深入,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会更精彩。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教师是直接指导还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很大。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思考,不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