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2 09:46:13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组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识字对于一年级来说是最重要的教学,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我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字的识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孩子们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自己学习生字就不那么困难了。

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边实验边不禁说:

“升了,升了,真的渐渐升高了,跟课文讲的一样。

”实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不到位;

2、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没法进行,此乃一大失误,听、说、读、写没能落实到位。

在本节课中,自己虽然渗透了一些新的课程观念,但还不够放手,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学生通过对比,用方法记,不仅记得清楚还记得牢。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3

一、珍惜学生美丽的错误

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这时,学生也分成了两派,一方认可这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打断教学的我显然有些始料未及。在备课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讲了两个句子:“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让他们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他们都说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我因势利导:“其实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另外一些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学生听了也连连称是。小朋友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二、保护学生独特的见解

通过我的启发,并做了实验演示。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我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我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显然我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马上,我后悔了,又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同意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书中只说瓶里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差点被我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我庆幸自己尊重了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了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此刻,教学的意义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 ……此处隐藏7017个字……的学习氛围。】

二、提出问题,合作初步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3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三、读中感悟喝不着水的原因(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着水?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到处”、“水不多”、“口又小”,读出乌鸦喝不着水着急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

【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

四、合作探究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语: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怎么办呢?现在你们就是这只乌鸦,你们来想想办法。

2.学生自读二、三自然段。

3.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乌鸦是怎么喝上水的?边研究边做实验。

4.交流合作结果。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5.理解“渐渐”一词的含义,能用它说话。

6.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学生自我评价。

7.发散思维: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你们该怎么办呢?同桌讨论、汇报。

五、学会背诵的技巧。

【注意让学生自己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等,引导学生学会巧背。】

你们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六、复习巩固。

1.看谁读得最快。

(1)乌鸦口渴要喝水。

(2)瓶口小,水不多,可是乌鸦还是想出办法喝着了水。

(3)夏天到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识字是低段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记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在课前以游戏、词卡形式复习,在课后把学过的字放进句子里,既巩固认字,同时又积累了语言,这样反复再现,强化记忆。】

2.看谁写得最好。

bàn

zhǎo

【板书设计】

19

乌鸦喝水

水不多

口又小——喝不着

放石子——喝着

【课后反思】: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呦,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升、“里”2个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2、出示一个图片:谁能用一句话说出图意

板书课题,领读。学习生字“乌”,说一说乌的意思,及记忆的方法

3、打招呼

3、你有什么想问问乌鸦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范读,要求学生端正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请学生对师读作评价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标出自然段,同桌互相评一评,看他读的准不准

4、同桌交流识字

A屏幕出示生字,开火车读,(带拼音)

B果树上结满大大的果子,谁愿意考一考大家(无拼音),你想怎样读,你觉得大家读的如何?

C桌再次交流如何记忆

D游戏,摘果子:只要你能读准它,并说一说如何记忆的,这个果子就属于你了

E次回读生字

三、指导书写

先出示本节课的五个字,认读一下

本节课主要处理两个字“升、里“

先拿出来让学生认一认,然后请学生看一看,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师范写,生书空。接下来,学生描红,书写。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没有了生字朋友做障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

哪些同学想尝试一下当小老师,到前边来读一读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乌鸦都到哪些地方找水喝了?找了这么多的地方你是从哪个词中看出来,如何读?

练读

想一想:口渴的乌鸦找不到水是什么心情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

2、学习第二、三段。

a万分焦急的乌鸦终于找到水了,真高兴,可是结果呢?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b乌鸦遇到了什么麻烦?实物演示(瓶子,乌鸦)

C乌鸦又是什么心情:

.创设情境:如果是你,喝不到水会怎么办?

(引导学生理解乌鸦知难不退,不怕困难的精神)

D再试读最后一句,注意语气

E正在着急时,乌鸦发现了什么?如果是一点小石子,行不行

说一说,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乌鸦此时此刻的心情。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图)乌鸦在干什么?

A它想到了办法,自读第四段,画出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B师做实验,学生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C瓶子里的水是很快升高的吗(渐渐)

D那该怎么读?

E再读第四段,从中你体会了什么(乌鸦聪明、智慧;及喝水的的那份高兴)

F用渐渐说话

G赞美: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4、思维拓展: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生活体验,说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五、回读全文

六、总结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