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1 11:55:07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一、教学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三、教学过程反思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的《安塞腰鼓》一课是我来聚源路小学后上的第一节公开课,说句实话,我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我发现这些孩子在正式的场合没有信心和勇气展示自己的才华,在那么多的听课老师面前很容易表现出胆怯的样子,虽然我在上课之前给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孩子们的畏惧心理,我想这可能与他们自己平时的听课习惯有关,也可能与自己对回答问题没有把握有关,也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完之后,觉得收获不少,但同时也有些遗憾。

我不曾记得有谁曾经说过上课不要刻意追求十全十美,要依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想也是如此,如果想面面俱到,到了最后却是面面都不到。细细回味一下,从课的设计,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经过了细心的考虑,认真地研究,甚至孩子们能说什么,哪个问题能回答上来,哪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哪个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答案,我都分析过,斟酌过。新的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节课上也体现了出来。上完这节课后,我当时的思绪有点乱,冷静之后想一想,剪剪紊乱的思路,感觉收获有如下几点:一,这节课思路比较清晰,几个大的板块很明显,让听课的老师都能够听明白(课前活动,播放歌曲导入新课,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情分析课文内容,在理解中训练朗读,写安塞腰鼓的广告语),孩子们也能够跟随问题的思路去走。二,孩子们的讨论很热烈,我巡看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他们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研究和讨论。三,有几个孩子的发言很有创新,比如有个姚洁琼她很干脆的给前面的一个同学纠正了一个词,并换了个很恰当的词亢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很赞赏。还有个同学,他的回答话语里有我认为……我很高兴,其实每个孩子就应该有他自己的观点,老师再加以巧妙的点拨就行了。四、我知道了今后在上课时如何驾驭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那就是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一节公开课上过之后,有时候失去的和遗憾的也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和最美丽的不足。一、由于今天早上升旗,上课时间晚了点,下课时间早了点,老师们到三十分钟的时候就离开了,这多少对我有点影响,所以本节课的时间明显不足。二、孩子们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课前能让学生唱会《黄土高坡》,可能开始的时候气氛就渲染起来了,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没有在课堂上完全放开,这一点我今后应该给他们凝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不管说什么,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三、读得少,这样有激情的文章应该让孩子们多读读,运用多 ……此处隐藏7980个字……你”这是通过描写击鼓的后生来突出这气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这是从变幻的舞姿描写来突出这气势。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这是从鼓声的描写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

师:说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层层递进。(师点头)

生:增强语言气势。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生: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师: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来形容,我们同学更厉害,会用一泄万里来形容排比句的气势。那大家一起来读读9、10、11节!

(生齐读)(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节)

师:那我们换用小组轮读的形式来读出这种气势!

(三小组轮读)

师:我们平时参加过类似的激烈竞赛活动有什么?

生(部分):拔河比赛、跑步比赛…

师:那你看到拔河比赛的紧张场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那绳子会不会被拉断!

生:我会想到射箭的时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刹那!

生:那一阵阵加油声使我想起黄河的浪涛,奔向前方!

生:使我想到狮子的吼叫!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能体现这种气势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腰鼓表演的?看哪个同学“火眼金睛”,能快速找到并读出来!(气氛很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隆隆,隆隆,隆隆。”这三段鼓声的描写都能体现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

生:她读得没力,不像打鼓。这也是从激越的鼓声来写腰鼓表演,但她没有把这种强劲读出来。(师请该生读,好像读出了气势)

师:我们来读这三段,先女生读一段,再男生读一段,后男女生齐读一段。(生读)

生:课文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生:不光是排比,排比还和反复相结合。

师:很好!这里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强调某种感情,使语言更有气势!

生:那一定是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强劲!

师:(做个握拳动作)想想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靠的也是这么…(生齐:一股劲!)

生: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束缚,但重新崛起,满怀豪情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充满力量的劲!

师:他说得多好哇!(生鼓掌)

生:排比还和对比相结合,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师:那我们男同学来体会一下这气势吧!(男生用深情赞颂的语调读)

师:这腰鼓真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平时在情绪低落时有没有什么突然使你兴奋了?

生:那一次我考差了,心情不好,但听到音乐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生:那一次我正感到无聊,路过娱乐厅,一听到“蹦的”的音乐,我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师:非常好!还有谁发表意见吗?

生:有!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为什么都用这么短的句子进行排比?

生:突出安塞腰鼓迅猛的节奏。

生:营造激越的气氛。

(分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师:像这样短句还有?

生:“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

师:这里鼓借人威、人借鼓势,人已不再是单纯概念上的人,而是成了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引导学生读类似短句,体会它的使用效果)

师: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师:好一个刘成章!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师板书)。

生:壮观之美!(师在空白处上一行填“壮观”)

师:还有吗?(学生好像不好表达)

师:(提示)你看这鼓,没人去敲它,它会响吗?

生:力量之美!

师:那这力量来自何处?

生:来自人!

生:体现人的力量美。

师: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与力量合一。

生(齐):体现生命力量之美!(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课文22至30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每一位听课教师!

(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四、课外拓展、缺口延伸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豪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使我想起苏轼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我感受到江南江北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能体现生命力量之美的壮观场面,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

(有的同学在想,有的在写)

师:你可以快速仿写几句然后读出来,也可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直接描述出来!

生1:我来描述一下运动会上的壮观:骏马一样,是跑步的健将;大雁一样,是跳高的选手;猿猴一样,是机敏的篮球运动员;浪涛一样,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

生2:我来描述一下南丰蜜桔节上的壮观美:人们像潮水一样聚集到一起,从前面一排往后面看,简直是一个人海,人们像着了魔一样观看演出,每次精彩的节目过后总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就像人海上空卷起一阵暴风雨……

生3:我也来描述一下蜜桔节上的壮观气势:看到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我想起了沙漠里的旋风;使我想起了平原上的疾风骤雨;使我想起了大海中的波涛汹涌……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美,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精美。课后,让我们用最新最美的语言来歌颂我们的祖国,赞美壮丽的人生,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生鼓掌,下课!)

【教后反思】

通过参加竞赛和听取评委们的意见,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感悟出新的教学理念。

我把两个有梯度的教学缺口:“ 的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体现一种 之美”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开发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跃过学习这一过程,直接进入发现,就这个过程来说,学习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学习。在引导发现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注重了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开启。这样,一方面对接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要求,一方面凸现缺口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课堂生命意识。

我想,如果在这堂课上只是截取文中的某一、两部分来学习和发现,留下部分作为让学生课后学习和发展的缺口也许效果会更好,那样,学生思想上闪耀的智慧火花也会让我们老师备受鼓舞。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