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金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从课文导入开始,金老师就渲染一种情境,从与学生的谈话“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金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教学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可怜”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文章,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二、自读自悟,体会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如:在学习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女孩“可怜”?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点拨使学生从寒冷、人情冷漠、无人疼爱等方面,体会到了女孩的可怜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熟悉文本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指导朗读。教学中,金老师采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理解课文后,金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第一段写小女孩卖火柴的,可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一整天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请你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这样学生就化书本知识为自己语言,学以致用。这一写话练习,发散性了学生思维,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课堂的关注点只集中在了极少数学生的身上,孩子们的素质很高,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会更大,收到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推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范文致跳远运动员稿件中秋节主持稿开场白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2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训练学生从读中感悟是本课的教学亮点之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朗读,指导有重点,主要训练了学生朗读四次描写幻景的语句,如:
师:就像你们说的,看了录像中这些幻景,我们已被深深打动。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再读有关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可以多读几遍。
生:(有感情地读四词幻景,师个别点拨)
再例如这里:
生:我读“火炉”这次幻景,“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真好,尤其是“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读得真舒服啊!来,我们齐读这句。
生:(齐读)“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你看,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只火炉就是这样温暖。”
而读到最后小女孩死去的部分,学生又是带着难过的心情去朗读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3《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凄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
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实际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小朋友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实际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1、强调精读细说: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同学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需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凄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卖火柴”这局部,先让同学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实际生活的凄惨和痛苦。“擦火柴”这局部,让同学自读,使同学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实际,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
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同学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同学创设条件,让每个同学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同学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身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读议结合:
我让同学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和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严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朋友们通过交流,不只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凄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同学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4《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 ……此处隐藏4015个字……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遗憾之处
1、安徒生的这篇童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宗教信仰渗透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尊重异域文化,显然,《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篇很好的入门课。可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只是注重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却忽略了这点。
2、另外,《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小学生教科书上,我们重读它,一定会有超越时空的新意。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人情冷漠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悟点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还记得我在引导学生探讨“小女孩的死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多数同学说她的死是痛苦的,但也有少数同学说是幸福的,他们的理由是小女孩的死是对痛苦的解脱,因此是幸福的。我当时面对学生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没有过多去讲。现在细想,我觉得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应该超越文本,教育学生要向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不要悲观和失望,要勇于幻想和追求,即使遭遇不幸,也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去微笑着面对。这样,就更体现了教材的人文价值。因为它教会了学生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8下课后,我细细回想了这节课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我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用语言激励学生,因此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不过像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心情已然沉重、压抑,他们的情绪又该如何调动呢?
2、过渡语记得不熟,导致上下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因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遗漏了。小女孩在亮光中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的那一段,我原本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害怕、担心、急切,甚至是绝望的心情,可谁知我直接跳到了下一个环节——比较几次擦火柴的不同。这一环节的遗漏,打乱了我后面的教学,致使脑袋里有点混乱,看来我的随堂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3、在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两个幸福时,我原本没有打算让他们说一说,只是想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谁知却问出两个幸福的含义,而且没有说透就跳过去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所在。
除此以外,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有疏漏之处,如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等。
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有太多的记忆沉淀于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追寻,使我语文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9本学期的优质课,我根据课程进度选择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要想上好课,第一步必须深挖教材。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能只停留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上了。我经过反复阅读此文,挖出了一条线:体会卖火柴小女孩的“不幸”和“幸福”,通过对比,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坚强。第二步,该设计教学过程了。我觉得五年级的孩子经过近五年的语言感悟训练,应该较为容易地找出语言点,自读自悟,教师只稍作点拨即可。最后,用“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进行写话训练,升华思想。第三步,制作课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插入了精美的图片和适合的背景音乐,感觉图文并茂,恰如其分。
4月19日下午第一节,我在五三上这堂优质课。原先的预设对于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对于课文思想和语言的感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后反思自己的设计没有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知道,备课不但需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现实的,相当于空中楼阁。
语文教学离不开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悟语言。这篇课文本以为在上节课已读过了,所以,上课后就直接让学生感悟,但学生没有融进去。因此,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必须建立的充分读的基础上。
本次优质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0《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这些幻觉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小提纲的形式: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理解长篇童话这种形式的文章是一个创新。老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课文的整体。
在处理“卖火柴”的部分时,提出中心问题: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的部分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联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由。焦老师引领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在紧抓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可怜,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感情基础。
在处理“擦火柴”的部分时,重点讲解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境,抓住了小女孩看到火柴燃起时惊喜的心理,及火柴熄灭时巨大的失落,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小女孩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深切的痛苦。然后让学生以自读自悟的形式仿照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老师的学习方式自己学习,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在讲到课文的高潮部分,擦然火柴看到奶奶的场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了彷佛奶奶就在眼前的意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在孩子们深情的呼唤中,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处理“冻死街头”的部分时,课堂里面久久回荡着哀婉的音乐,用音乐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以轻声朗读的方式处理的这段,和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里紧抓住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帮学生体会到了安徒生老爷爷在写下这两个幸福时那种对小女孩的祝福、同情,对现实的抨击,对当时社会的愤怒 …… ,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及在场的老师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教师又机智的引导学生和当今社会的对比,激发了孩子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对弱小的爱,对社会的责任 ……
在作业设计中,利用学生学习这则童话的激情,趁此推荐了许多安徒生的童话,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使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