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6 18:18:59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心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用更显著。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2

通过今天改小练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听课效果并不好,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其中一个小题让学生填空,内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这项内容不难,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课文,这算不了一个问题。结果却不是这样,好多学生不着边际地随意乱填一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词语把握不准,写错字,漏写字,忘掉字等一类错误,多有出现,不一而足。改题过程中我十分生气,如此简单的问题,错误都花样百出,我当时气愤填膺;改完作业,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杜绝此类问题出现的方法是:学生多读课文,好的课文还要学生进行抄写,再通过学习,如此,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谙熟于心是不成问题的。一部分学生课文不好好读,课上不认真听讲,如此学习状态,作业不出错才怪呢!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学风问题,懒散,靠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作业,课上、课下就是一个字:玩。为今之计,刹住这股不良风气,必须改掉否则成绩一定会不理想。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练笔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结果学生写得很勉强,很多甚至谈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牵强地放在一起,学生以为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实,学生没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处在哪里?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写物为主,水到渠成,写人点到为止即可,如本课的写法。看来,知识点或写作手法,学生由学会到在实践中掌握,绝非以道里计,更不会像学生所说的那样会了吗?会了—-如此简单。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3

在教研中心组织的课例大教研活动中,我聆听了田晓玲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桃花心木》,收获颇丰。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每一个授课老师可能都会思考和反思这样的问题,而且都有自己的见解。听了田老师的课,我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课堂的效率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一、让学生自主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能力更是势在必行。田老师的 预习不是简单的读通课文,解决字词,还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在有准备的碰撞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自然更绚丽,更有层次,更有高度。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方面。 自主学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浮于表面。比如,很多时候,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学生缺少潜心阅读课文的机会,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肤浅。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找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担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教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引导。而田老师的这堂课始终“ 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了,针对性,实效性增强了。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 研究者” 、“ 探索者” 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一堂课只有40 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应尽可能把它都用在语文教学内容上,且必须要把这40 分钟用在刀口上,这一点田老师做的就非常好。课堂上, 田老师抓住了种树人怎样浇水?你有什么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我” 从种树人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谈谈你的理解。让学生在书中划出重点词句,谈 ……此处隐藏2441个字……我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够将重点句段准确地找出来,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

1、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主要写出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量不定,有多有少;

2、“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有的学生抓住“总会”一词体会到种树人不厌其烦地补种,证明他是一个勤快的细心人,与上文形成对比,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是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之后的感想,是本文的重点句子,当学生提出这句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谈见解,有的学生说,对于树木来说,“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是指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

有的学生说出了面对生活中的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与策略,告诉大家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有的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了事实说明:我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后都能看到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可是,今天中午回到家后,只是看到了妈妈留下的一张纸条:儿子:妈妈去姥姥家有急事,自己动手做饭。后来,我就亲自动手,尝到了第一次做饭的酸甜苦辣,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听着学生畅所欲言,我看到了成功。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校推行“高效课堂”,在实施摸索过程中,老师们都在进行尝试,这无疑又是一次推动教师素质提升的大好时机。

我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针对理解、领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确立了这样的预习思考题: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经过引导,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由于我备课充分,再加上我提前给了学生预习题目,因此,课堂上我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我想:“高效课堂”其实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去训练,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9

教学完《桃花心木》一课,充分切实明白了是“用教材来教,不是教教材”的真正含义。

由林清玄的文章说起,感悟小事,获得启示。今天学习的《桃花心木》也是这一类文章。。图片认识桃花心木,有什么想说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桃花心木的,读句子感悟桃花心木的外形特点。在这些体验下再读题,学生对桃花心木的形象就更深刻了,学生也更有意愿学习课文了。

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到种树人奇怪之处,做上批注,交流知道几个“不定时”。真奇怪,有什么疑惑想对种树人说,自然学到种树人的话语,朗读,体验交流中明白道理。一种启示自然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还得扎下根来,延伸到生活中的“不确定”,图片情景再现生活中不确定的事例,学生看着思考着,再说一说今后生活中的不确定,在说中,启示已慢慢扎进学生心里。再进一步让学生写一写,“如果有一天”。一颗“不确定”,面对困难,做好心理准备,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的思想。已经成为一颗种子深深种在学生的心里。

用教材教,教会学生去学,去思考,去生活。多好啊。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借种树喻育人。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我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林清玄的散文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善于从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读了课文学生不难说出,本文主要讲:作者看到种桃花心木的人一些奇怪的举动,经过与他的一番对话,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相机板书:

奇怪的举动——一番对话——人生道理

2. 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奇怪的举动呢?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假如老师就是种树人,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纷纷发问:为什么你不按时来?到底一次浇多少水?等等。然后在读读文中作者的疑问。

3. 回归课题、体会写法。

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桃花心木。以物命题,意图何在呢?意在街桃花心木让人知道,人也要会在不确定中生活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上完这堂课后,细细琢磨,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做的欠缺:

1、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还不够精。要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咬文嚼字,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技巧,从语速、语调等方面有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内容。

2、评价语言没有特色。尤其是鼓励性的语言少,因此没有带动起学生的气氛,导致我和学生都没有进入到最佳状态当中,因此感觉师生不能同步,有些脱节了。

学无止境,无论是“教”还是“学”都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多学习,多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