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6 11:54:42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这单元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二是认识角的单位,会度量角的度数。三是画角。这三部分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

今天,我讲的是度量角的度数。在量角之前,要认识量角器,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一下量角器,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量角器上都有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对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接下来,用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演示了量角的过程,重点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通过演示,指名让学生说出重合部分的名称,反复说谁和谁重合,最后归纳出量角的两个步骤,并将书上的步骤填写完整。这就是量角的过程,其重点也在书中的那两句话里,我认为掌握了量角的步骤,那么测量角的度数就不是问题了。我的目的是如此,可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

学生对于量角的步骤能说出来,却很难操作,我也很是疑惑。为什么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测量呢?经过我过筛子似的排查发现,个别学生找不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或者是读数时分不清读里圈还是外圈。针对这个问题,我再一次讲解一遍,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希望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巩固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内容,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如何正确的量角和画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该读内圈还是外圈的刻度。为了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地让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1.自主认识量角量谈发现

在出示量角器后,我并不急于介绍它的结构和用法,而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汇报。由于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已发现量角量有个中心点;有内外两圈刻度,都是从0到180度;外圈刻度0度刻度线在左边,内圈的0刻度线在右边……这样,学生自主的发现了量角器上的“秘密”,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他们的,这为接下来的量角和画角作好了很好的铺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

2.自主动手操作谈感受

在学生认识量角器之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借助量角器来量角和画角了。同样的,我也不急于告诉孩子如何量角,而是让学生先自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量完后再来谈感受说做法:你是如何量的?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量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晰地根据量角器进行分辨: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左边的0刻度线重合就该读外圈的刻度;相反的就该读内圈刻度。0刻度线在左边就读外圈的刻度,如果0刻度线在右边就读内圈的刻度。知道该怎么量角后了,画角就水到渠成了。

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量角的时候还不是很准确。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尽管课前已强调学生要买有中心点的规范的量角器,但因学具盒里所提供的量角器不够规范,它没有中心点,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利用学具盒里的而没再重新购买,导致量角读数时误差较大。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中下生来说,读数时只强调外圈内圈刻度还不够,如在120到130度之间,虽然懂判断要读外圈还是内圈刻度,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是125度还是135度还比较模糊。因为角的出现是静态的,学生没看到角的两条边的旋转过程,所以还会判断错误。如果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想象角的动态形成过程,相信在判断上定能减少失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本课是认识计量角度的单位和角的度量。新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自选度量单位去度量同一个角,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到困惑:同一个角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体验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教学量角时,也是让学生拿出量角器来观察其构造,然后充分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度量,自学角的度量的方法。小组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常用的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只看另一边,标出角度,再检验。在检验中,为了让学生从两排刻度中正确地读出角的刻度,我先让学生讨论。学生得出很多方法:

①“0”在内,读内刻度;“0”在外,读外刻度。

②角开口向左,读外刻度;角开口向右,读内刻度。

③锐角读小刻度,钝角读大刻度。……

通过学生探究、自学,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良好品德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和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匆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 ……此处隐藏1356个字……样既简便又清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量角器的原理,区分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过程设计中用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让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形象的'演示让孩子们的印象很深,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要领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习四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平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 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

2. 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教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0刻度线,,手是180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0度开始,即从两臂重合开始,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慢慢展开,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变化过程,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91度,100度??180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动?

回答后小结:0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0刻度线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 学习量角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⑵学生小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师演示详细介绍量角的步骤并板书。

⑷出示60°、120°的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在作业纸上)。根据手中的量角器,师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呢?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一起来回顾一下。

量角器的结构有那些?应该作业量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熟练应用

1. 做一做:教材38页中的“做一做”。

2. 量一量:教材39页第3题各时间所成的角的度数。

3.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本课突破对策具体步骤如下:

1.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2.做游戏(伸展运动)想象角的动态变化,为抽象的量角器测量奠定了直观的基础。

3.学习量角器的测量和内外刻度原理,都是采取层层渗透、处处铺垫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