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功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功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功率》教学反思1“电功率”这一节课的引入非常重要。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率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们来说“电功率”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的物理名词,它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的表达式又是什么,这是老师在引入时特别注意的。
关于“电功率”的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这个地方公式多,物理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不住易混淆,尤其是计算多,在教学时我注意两点:一是在学生做计算题时,要先按照例题的做法写出物理量用什么字母表示,相当于过去的已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清每个物理量用什么字母表示,久而久之就会记清,事[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实证明效果很好。二是不让学生做太难的计算题,不做公式推导,因为这的公式多,推导出的公式更多,学生会记不住,听不懂,讲了白讲,推了白推,所以不要做无用功,要耐心等待,等到学生掌握的很好时再讲。
《电功率》教学反思2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我们学校的教学时间又很紧,只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解题中需把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反复运用,更加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是要把有标记的灯泡接入不同电压的演示实验做好,二是解题中要分步计算,把每一步的已知什么求什么讲清楚,练习应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
我感到我们沈家的学生对于电学题,一直比较“束手无策”,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难题。学生对于P=U2/R 、 P=I2R公式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认真考虑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是方法的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基本能够满足目前的要求,主要是不懂得方法,确切地说是教师的方法不当。以前,往往是一下子给了学生一大堆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消化,教师落了个眼前的清闲。现在看来,这为以后带来了麻烦。方法虽多,并不是都重要,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这就是为什么专家未必就比一线教师的教学成绩好的原因所在。以前我讲到这里往往急于引入P=U2/R 、 P=I2R两个公式,本意虽好,却让学生感到有些混乱。这里我采取了最基本的方法,先要求学生画电路图,让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在图上标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结果呢,标着标着,学生把未知也变成了已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学生学会一种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基本方法掌握了,回过头来把那些题目再做一遍,用P=U2/R 、 P=I2R解题,告诉学生还有更好的方法,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电功率》教学反思3五月十七日,我对初二物理《电功率》这一章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在听完我的课后,听课教师给了我许多改进意见,结合我自己讲课的感受,我写了这篇反思。目的是寻找自己存在的不足,鼓励并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1、物理课件的制作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1)物理教学中,公式中的字母应该用斜体,而单位则要用常规字体。公式中字符的应用不规范,例如:电功率公式应为“ ”而不是“P=W/t”。
(2)课件中练习题的设计有些繁琐。因为是复习课而不是教授新课,所以不用
有太多的变式训练。太多变式训练一是没有太多必要,二是影响复习讲课进度,显得繁冗拖沓。
(3)物理学中的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可以存在分数,但最终结果必须是小数,而且不要写“≈”,直接写成“=”。
2讲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1) 上课缺乏激情,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时间还是过少,没有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3) 与学生的互动活动虽然有,但是太少。而且活动的组织比较混乱,效果不是十分良好。
(4) 语言不够精炼,经常有一些重复性的语言。语言不够准确,对疑难问题的启发点拨,不能言简意赅一步到位,有啰嗦的感觉。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疑问更多,思维更加混乱了。所以,准确的语言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5 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上课过程中秩序有一些混乱。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且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有起伏、有高潮、有亮点。
《电功率》教学反思4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会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解题.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3)通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2)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UI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内容:
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的公式,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
课前准备: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重点难点:
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测量小电灯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学法指导: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
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电功率概念的教学
播放一段动画
电路中单独接入电灯和电炉,观察电能表的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
讨论:电灯和电炉的家用灯泡谁消耗电能更快?你认为应该怎样衡量消耗电能的快慢?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生:接入不同的用电器,电能表的转速不一样。
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做功有快有慢。
师: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用电器中电流做功的快慢,这就是——电功率
(板题)电功率
师:我们把电流做的功用W表示,所用的时间是t,单
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怎么求?
生:P=W/t(师板书)
师:前面我们又学习了电功的计算公式,W= ……此处隐藏6962个字……p>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也意识到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不足,均有待于提高。比如在分析电学中的电路故障时,例子较少,可多增加一些例子,还有如课堂教学语速偏快,如果时间允许,可放慢速度,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改进不足的地方,努力坚持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及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电功率》教学反思13一、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在本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一)将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两盏灯,并联接在220V的电压下,学生根据灯的亮度不同,认识电流做功不同。时间相同,电功不同,知道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并能借助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认识比较电功快慢的方法。演示实验(二)将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两灯串联在220V的电压下,学生根据亮度不同,分析得出电功不同,电功率不同。与灯上标明的功率比较发现不相符,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从而发现电功率与电压有关。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因此,将本节课的不同的电压对电功率的影响的观察实验改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实验器材,提出自主探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注重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升华了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会得以提升。
二、电功率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电功率的计算复杂,计算公式多,学生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以前,往往是一下子给了学生一大堆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消化,教师落了个眼前的清闲。但是学生消化起来很困难,方法虽多,并不是都重要,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因此在第一课时,除了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只让学生掌握两个推导公式一求电功率的公式P=UI、二是求电阻的公式R=U2/P,并对其做了针对性的训练。其它的公式在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慢慢通过做题练习让学生掌握。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对于电功率的公式、变形公式、符号、单位、以及意义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对于不同电压影响电功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习,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四、基于目标的评价练习设计有效地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典型性,能有效地检测每一环节目标的达成情况。课末的当堂目标检测题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目标达成的喜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所做的总结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电功率》教学反思14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要安排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灯泡的功率随电压变化,而电压变化又将引起灯丝温度变化,从而引起灯丝电阻变化,电阻变化又影响实际功率的大小,属扩展内容,在教学中可视学生情况而定。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解题中需把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反复运用,更加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是要把有标记的灯泡接入不同电压的演示实验做好,二是解题中要分步计算,把每一步的已知什么求什么讲清楚。由于以后有一节课专门讲计算,因此本节课的练习应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
《电功率》教学反思1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进行定量测量综合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完成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本节重点: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方法,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本节实验与前面做过的探究实验相比较,更突出了实验探究过程及实验过程中应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实际功率的理解,从实验角度使学生了解电流、电压如何影响用电器的实际功率。
由于试验器材缺乏,学生试验没开展好;学生没有连接过电路,对电路图的设计也很欠缺;而且教学进度上,学生还没有学习前一节电功率,学生不知道用伏安法测量用电器电功率的方法,还没有建立起公式P=UI的认识,这就给教学增添了很大的难度。要让本节实验探究顺利展开,在与学生见面时,我大略地介绍了电功率的定义及公式;并让学生接触试验器材,知道看电路图连接电路的顺序。在课堂教学中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引入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思维冲突中引出本课题。让学生看灯泡,说出它们的瓦数并用生活体验判断60w的灯泡与25w的相比较,哪个会更亮?并出示两个台灯,通过让学生对比两灯泡的亮度,质疑: 60w的灯泡一定比25w的灯泡亮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电功率。
2.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时,我先给学生回顾了电阻的公式R=U/I,再复习了电功率的公式P=UI,分析了两个公式的相同点是都有U与I;不同点是计算方式的不同。测量灯泡的电阻可用伏安法,那么测量电功率也可用伏安法。它们的试验器材,电路图,连接方式都是一样的。这样通过对测量灯泡电阻试验的回顾来展开测量电功率试验教学。
3.理顺了实验原理、计算电功率的公式、实验器材、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的事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表格的设计后,为学生探究实验清理了障碍。
4.通过对比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能更好的使学生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5.由功率的大小联系到生活中用电器的耗电.让学生意识到节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将试验中出现的电路故障以投影的方式展现,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教师只提供可能的位置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现象排除故障,进一步加深对电路方面通路、短路和断路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前置知识铺垫,逐步深入,层层梯进地展开试验探究活动;使得原本没有做过分组试验的学生们很顺利地设计了电路,连接电路,并测出数据,最后还分析数据,总结得出结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本课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1.有些小组仪器使用不太熟练耽误了实验时间;而有的小组在做实验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损坏了小灯泡,以至没有得出实验数据。很多学生的实验失误出现在对电表的使用上,包括电表的连接、量程的选取、数值的读出等,所以练习对电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关键。
2.因为学生的基础薄弱,要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多,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探究,具有一定得局限性;如何给学生多些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地过程中来?如何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这是我课后反思的最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