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清澈的湖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课文记叙了小洁面对清澈的湖水,自己手里的面包纸从“想扔”到“攥着”的变化过程,景色美和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课文告诉孩子们,大自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共同描绘。
在备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写景的内容学习,在充分领略到景色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洁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在开课时我首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在讲课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文字中体会景色美,心灵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最终达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课文讲完后,我启发问学生“你想对小洁说什么,对小男孩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
通过问题感悟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课后,我觉得在对课文的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方法训练还有待加强。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2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完美。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潜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到达了教学设想,我是这样做的。
一、齐读课题,展开想象
首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应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透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后,汇报自己所喜欢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只作引导。
二、读议结合,深化主题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读议,让学生结合课内外知识,联系上下文充分理解“皱纹”“企盼”“紧紧篡着”等词语,并在读中感悟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此刻做起。
三、总结全文,受到教育
课文讲完后,启发学生你想说点什么?1、我想对小洁说……,对小男孩说……对自己说……。2、相机板书:笑了的湖水。3、总结:相信有了小洁、你、我,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湖水必须会变得更加清澈,大自然必须会变得更加美丽,学生因此也受到了保护完美的环境的教育。
本节课我让学生充分地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地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3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开放性四步骤立体教学模式”的“导读质疑”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中的阅读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启发质疑,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了一定阅读和探究的情境。如本案例中“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这句话含义丰富,表达含蓄,把它推向学生阅读质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辐射阅读,体会文本所蕴之意,真正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为学生的阅读创设了立体化的情境。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思考价值,探究性强,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在质疑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质疑加以引导归纳,使问题真正具有探究的意义,即既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又能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技能、阅读和写作能力,以真正有助于探究立体化。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立体探究”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把握学情,据学而引,以引促学,自始至终贯彻以学生探究为主体、教师点拨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如案例中“皱纹”和“波纹”的辨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感悟到了两者间所蕴涵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了语言,受到了情感熏陶,真正体现了探究的立体化。
4、通过“评价归纳”和“训练迁移”,帮助学生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学生自研自学的佳境,以实现叶圣陶先生“用不着教”的理想。总之,“开放性四步骤语文立体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本人尝试教学的这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感悟深刻,效果较好。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4《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老师丰富的语言魅力,这堂课我的评价和激励语言还不够丰富,启发语言的魅力还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细致地挖掘。但本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感悟深刻,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了语言,感受了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以游览清澈的湖水为情境,抓住重点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受美景。
学生学习兴趣起源于情境的创设,我以游览欣赏美景为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学习课文时,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中去通过美妙的文字欣赏美景,感受美,愉悦心情。学生通过欣赏湖岸的山石,清澈的湖水,湖里快乐的小鱼等景色,真切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我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我提问:小洁和小孩也和大家一样在这美丽的画卷中游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自由读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这种方式,我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启发语言,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学生找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后,从中进行比较展开讨论:小洁和小孩,你最喜欢谁,并说说为什么?这些引导性的指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由自学到讨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大胆表达观 ……此处隐藏7435个字……浪费了时间了。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4《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课文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透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考:这堂课我给了学生什么我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了吗答案显然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课后听了周老师的指导,我再一次羞愧地无地自容。“隔靴搔痒”,走教案,成了我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首先是字词句的教学,浮于泛化,点到为止。二年级,还处在学习的低段,字词的教学是根本,也是重中之重。回顾自己的课堂,“欣赏”“山峦”“展翅欲飞”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和理解,都只是学生读读,老师说说就过了。而对于读准、理解到位等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本就没去了解掌握,而是心急的进入下一环节了。
个性是对于感情朗读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至于学生读地效果并没有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从而语言美的感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是对于“山石像......”这个关键句的教学,显得有点无序啰嗦了。对于这样的句子,首先是得解决读通的问题,再是理解写了什么,资料的理解,之后再是方法上渗透,最后是拓展仿写。
而我在课堂上,虽然设计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课堂智慧,当自己的思路被学生的一句提问打断后,就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完全乱了秩序,再由于之前字词上花了太多的无用功,导致最后的仿写环节根本没来得及实施。也是本课最遗憾的一点。最后就是对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感觉成了一句空话。
整堂课下来,由于急着去完成教学过程,对于课中,学生的提问,学生的课堂秩序等,我没有去加以重视并引导,整堂课下来就是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自导自演,自己成了主角,学生却被沦落成了我的道具、配角。这是本课的最大失败。这次上课,真正地给自己上了一课,让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清楚了自己日后的努力方向,真心期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提升自己,造福学生。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5本节课我能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课教学我从“攥”和“扔”两个字,切入文本,重点指导三段文字品读文本。引发对话,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智慧之门。以下是我本节课所做的一些尝试:
1、设计过程,尽量简洁
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篇课文品质精美,语言精美,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本节课我抓住两个字“攥”和“扔”和“山石美、湖水美、小鱼活泼”三段话进行重点学习。教学环节清晰、简洁,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主的阅读实践。在自主感悟中,学生有机会,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倾听、观察、阅读去了解学习内容,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倾听来自他人的声音,来自思想的声音。让学生直面精美的短文,与作者交流美好的事物,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
2、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精美的文本,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是内化语言的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这句话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在课前我思考怎样让孩子感悟到语言的特点,并能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运用。我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理解想象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孩子畅所欲言。在引导孩子们对这有趣的山石产生喜爱之情后,我顺势提出“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地记住这句话?”这时孩子们开动脑筋各找各的好办法,有的说:“用心多读几次。”有的说:“想动作记。”还有的找到动物的顺序:“青蛙――雄鹰――石兔、石龟”这些都不失为诵记的好办法。然后让孩子们各自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一记,比比谁最先记住。这样一个长长的句子要记下来就不再是难事了。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把在这里习得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
常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要诵记的内容感兴趣了,才会有想要记下来的欲望。课文中以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感受湖水清澈时,当学生读到:“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我选取多张相关的优美的图片,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欣赏的过程中让画面回归成语言文字,深深印入脑海。使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大脑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很容易记住。”因此,运用一切手段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情感。学生一旦被课文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所打动,那么这种情感就能成为记忆内化语言的催化剂。
3、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每一重点段落学习之后,我都会落到“面对这样的美景,你舍得破坏它吗?小洁是怎样做的?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4、整合平台,拓展提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处在引导者的位置上。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没有指令性的语言,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足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大胆地探索。变以往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穿行文本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感、积累运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从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到通读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据句子的理解难易、情感浓淡,以及环节设计的先后,处理手段的轻重,选择“读”的不同形式,提出“读”的不同要求,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与文本中的小伙伴展开对话:小洁手中攥住的仅仅是面包纸吗?她还攥住了什么?男孩扔掉的仅仅是香蕉皮吗?他还扔掉了什么?孩子们针对两个小伙伴的行为,通过“攥”和“扔”的对峙,去比较,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如泉涌,学生的理解超出了一般文本阅读的层次,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同时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得到了哺育。在对话中明晰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这一主题。本文最后我及时总结:“同样两个手上的动作,这一收一放,美丽只差那么一点点,愿我们都能像小洁一样,攥出一份美丽,一份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